寶寶喝靚湯補營養?別犯傻了,1歲內喝濃湯還不如喝水
餐桌上有碗熱氣騰騰的鮮湯,常使人垂涎欲滴,特別是在冬春季,湯既能助人取暖,又能使人的胃口大開。這個飯桌上的配角,在孩子能吃輔食後,便搖身一變成了主角。但是你知道嗎,其實喝湯是養育孩子最大的陷阱之一。其實很多家庭都陷入了喝湯的誤區!
誤區1:給孩子喝濃湯
很多家長都對「濃湯「、」高湯」很推崇,覺得湯越濃就營養越好,老火靚湯孩子喝了更補。事實上,湯熬的時間越久,裡面的有害物質也就越多,孩子喝了也更不利於健康。而且要想做到湯濃,必然要煲較長時間,食材中的營養成分反而會被破壞。
我們來仔細梳理湯裡含有的營養物質:第一個是蛋白質:高溫以後,蛋白質都凝固在肉裡。第二個是糖:可以溶於水。第三個是脂肪:也能溶於水。第四個各類維生素(B族維生素、C族維生素,還有寶寶需要的維生素A和D):但是經過高溫煲煮以後,維生素大部分都被破壞了。到最後湯裡就只有少量的糖和大量的脂肪了。
所以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來講,喝湯還真不如喝水。輔食營養價值高的特徵表現為半固體、泥糊狀,所以輔食階段的孩子除了奶和水以外,根本不用喝湯。
誤區2:多喝湯少主食(輔食)
有些父母的飲食習慣就是會先喝湯再吃飯,但這個做法恰恰不適合年幼的孩子。因為湯喝多了,勢必孩子的輔食(主食)就會吃得少。沒有多少營養的湯湯水水佔據了孩子本來就不大的胃,影響孩子對其他食物的攝入,所以會出現孩子在飯點吃得飽飽的,而過一會又餓了的情況。
那有父母就會提出:等孩子先吃完飯,再喝湯不就可以了嗎?要知道,這個時候孩子大多已經吃飽了,再喝湯容易撐大胃口,如果是脂肪含量高的湯還容易造成肥胖。所以,孩子儘量少喝湯。
誤區3:讓孩子吃湯泡飯
很多家長認為,湯泡著飯營養又健康,孩子更容易下嚥,所以湯泡飯成了孩子每天的常規吃法。但其實長期湯泡飯同時吃容易吞嚥的飯菜,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。
孩子在生長髮育過程中,牙齒的咀嚼能力的鍛鍊也是很重要的一項,咀嚼能力的弱化,會導致孩子無法咀嚼較粗或較硬的食物,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、挑食、吞嚥困難等問題,湯泡飯讓孩子容易下嚥的同時,也弱化了孩子鍛鍊咀嚼能力的機會。
人在吃飯時,食物首先會在口腔內經過充分的咀嚼了再吞下去,這個動作會給大腦「發出信號」,使胃、腸、胰腺等部位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,從而促進胃腸道對食物營養的吸收。但湯泡飯則不然,湯和飯混在一起,往往沒有經過充分咀嚼就直接嚥到胃裡去了,長此以往容易加重腸胃的消化負擔,導致消化功能紊亂,影響孩子的腸胃健康。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下嚥的問題,可以把菜切成碎丁、或者烹飪的時候做的軟爛一些,同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
這樣給1歲以上孩子喝湯才正確
當孩子1歲以後,父母們可以試著給孩子煮湯喝,但要掌握以下煲湯小要領,讓孩子真正喝出營養和健康
1、給肉湯去油
給孩子喝的湯不能太過油膩,如果用雞、鴨、排骨等肉類煲湯時,別忘了給湯去油。我們建議,煲湯前先將肉在開水中氽一下,不僅可以除去血水,還去除一部分脂肪,避免過於肥膩。
2、別放過多調料
幼兒期的孩子不適宜給他們提供口味太重的湯和飯菜,所以調味料種類和量的選擇要慎重。如果湯太鹹,不僅容易造成孩子身體不適,日後他們也容易養成重鹽的飲食習慣,長大後不容易糾正,而重鹽飲食習慣容易引起高血壓等疾病。另一方面,煲湯時過多地放入蔥、姜、料酒等調料,也會影響湯汁本身的原汁原味,反而不美味了。
經常給寶寶喝湯可不是明智之舉哦,還是好好地做好寶寶的輔食吧。不要妄想用喝湯來代替輔食的營養啦,更加不要用喝湯來代替喝水。喝湯是可以補充一部分的水分,但是說到底用白開水補水才是上上之策。但喝水的時候也需要注意,6個月內不需要額外喝水,6個月到1歲也只能少量飲水。
圖片源於網絡。
家有寶寶,接地氣的科學孕產育兒經,關注我們,一起做快樂孕媽媽,一起分享養育道路上點點滴滴。